园区的空间规划迫切需要围绕“人”这一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进行

    空间规划是指引园区开发建设的航标。有了航标,园区这艘“巨轮”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。正是因为这样,园区开发建设无不坚持“规划先行”的指导原则。然而,做到“规划先行”容易,做到“规划即法”、“规划是生产力”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 
    纵观园区空间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除了战略和产业规划出现偏差以外,大多表现为没有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、近期与远期、条条与块块的关系。从深层次看,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对“人”的服务需求认识不够;二是对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够;三是对园区开发的经济规律认识不够。
 
    今天,我们已经认识到,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,“人”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源。园区的空间规划迫切需要围绕“人”这一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进行,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,构筑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,努力构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协调”的发展格局。
 
    总结实践经验教训,我们认为,园区空间规划必须树立科学性、经济性和生态性的理念,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,为园区的开发建设描绘出清晰的蓝图和路径,进而真正做到“规划先行”,并让规划转化为园区发展的动力。
 
园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理念
 
    科学性的对立面是主观随意性。由于空间规划属于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,所以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的倾向,比如在实践中,往往是谁的“官”大,谁的想法就更重要,这就是违背科学性理念的典型表现。
 
    当然,科学性理念远没有这么简单,空间规划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,有着自己的技术体系和规范。这里讲的更多的偏向于规划内容的科学性,即要在承接战略和产业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园区的客观建设规律,在功能结构、用地布局等方面是合理的,在工程技术性方面是可行的,不仅仅关注自身,也不仅仅关注当下,更要注重对区域的长远影响。
 
    园区功能结构。设计一个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,是园区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,在考虑自身内部条件的同时,还要考虑如何有效融入所在大区域中,要求能够实现结构有序、功能完备、尺度适当、运行高效等多重目的。与此同时,还应能适应各种变化,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今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“弹性”。
 
    不同用地布局。空间规划最基本的内容和任务就是安排好园区的土地利用,统筹考虑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,以满足园区各项功能的需要。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理念,要求园区土地利用应有一个适当的各类建设用地配比;应能最大限度节约用地,发挥土地效能,做到“土尽气力,地尽其用”;应顺应大地肌理,根据土地自身条件,因地制宜,为创造园区美好形象提供基础和条件。
 
    交通组织系统。建立高效的、多元化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,构筑和谐的、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内部交通体系,尊重大地肌理、河流走向,抛弃网格式的道路规划思想,强调道路规划的自然性、丰富性、多样化。通过客货适当分流实现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秩序化发展,保障效率和安全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,保障公共交通廊道、场站、客运枢纽等设施用地。
 
    基础支撑系统。园区支撑系统包括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的基础设施,具体包括变电站、供水点、污水处理厂、热电厂等及其管网设施,这些设施在园区中应“各得其所,各占其位”,而且还要实现有机的配合。科学的空间规划,必须设计好一个安全、有效的园区支撑系统,非但要满足当前的需要,还要为园区的未来准备必要的条件。
 
    总之,科学性理念要求把人摆在一个更核心的位置上,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尊重园区发展规律,因地制宜,合理安排空间结构,在追求园区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。
 
园区空间规划的经济性理念
 
    园区空间规划需满足市场性和经济性的问题,即要符合产业市场需求,经济上是可行的。园区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,要讲求经济效益,空间规划应该有助于促进园区开发,提升园区土地价值。园区空间规划需坚持经济性理念,主要体现在外部资源整合、内部结构布局、开发时序安排以及容积率等方面。
 
    外部资源整合。空间规划应注意考察园区外部资源配置情况,看外部资源能否拿来为我所用,以节约开发建设的成本,提升园区经济效益。比如,园区接近城市中心地区,周边有足够多的生活配套设施,此时园区空间规划就可以适当考虑减少这方面设施的配置。
 
    功能布局安排。它讲的是园区各功能用地配比问题,自然而然会涉及到经济效益问题。因为园区总占地规模是一定的,如果生活功能用地面积安排大了,占了产业发展用地,虽能产生短期效益,却不利于园区获取长期收益;安排小了,又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,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产业资源。同时,园区的生活和商业服务功能尽可能采取集中布局方式,以多元化的消费服务功能集合,有效“收集”园区内部的生活和商业消费需求。
 
    开发时序安排。启动区的安排、园区开发分期、不同用地的开发时序等都会涉及经营效益的问题。在开发时序的安排上,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园区功能布局,要结合长短期利益的平衡,要确保园区开发的现金流安全。一般来说,启动区是个综合性的功能片区,有生产,有商业,也有服务功能,其中重点要考虑引擎性项目的导入,以此为支点来撬动园区的后续开发。
 
    容积率的高低。这也会影响园区的经济效益。容积率高,可以实现集约用地,有利于提升园区的经营效益,传统的工业园区片面限制容积率指标,往往不利于园区经营效益的提升。但需要说明的是,容积率高的园区其经营效益不一定会高,不过现在很多工业园区在规划修编时都在提高容积率指标,用多层的标准厂房和高层的办公楼来取代原有的低层工厂。
 
园区空间规划的生态性理念
 
    生态性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。今天,无论什么性质的园区,在怎样的环境中开发建设,都要与自然和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,这就必然逃不掉“生态”这一命题。空间规划的生态性理念,不能仅是绿化和环保,还要有循环经济模式、生态技术支撑、生态载体规划,才能真正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。园区空间规划的生态性理念可从循环经济构建、绿色空间布局、生态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来把握。
 
    循环经济构建。园区空间规划应充分应用循环经济理念,考虑园区内部的各个企业以及园区内外企业之间能否构建循环经济,在功能项目布局上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,或者安排集中的静脉产业园区,促进清洁生产、源头减量,实现能源、水资源、原材料、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。
 
    绿色空间布局。生态性理念要求在园区规划用地布局方面,确立“绿色空间优先”的思维,将园区范围内的绿地、山林、水系、隔离绿化带等统筹兼顾,有针对性地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,纳入城市绿地结构网络中,为园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打好基础。
 
    绿色空间布局要在尊重自然形态和交通便利之间寻求平衡。公共绿地、公园应尽量靠近人群,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绿色开放空间的环境。鼓励空中绿化、垂直绿化、树阵绿化、自然绿化,利用绿色屋顶、绿色幕墙、空中花园等多样化绿色方式,提高园区的绿色覆盖率,同时提升景观系统的生态性、丰富性。
 
    生态技术应用。包括能源中心冰蓄冷技术、地热能利用技术、新排风全热回收技术、雨水收集技术、外墙保温、Low-E幕墙、LED节能灯具、太阳能路灯等在内的很多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相对已较成熟,园区空间规划可根据各自的发展情况积极引导,做出选择和使用。
 
    生态性理念是园区空间规划永远的主题,尊重、注重保护和利用园区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,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、相互补充,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。
 
 
 

上一篇:功能化产业园区模式、趋势及规划理念解读

下一篇:中机院专家关于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思考

在线咨询 400-666-8495